在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西泽乡戈平火腿庄园,游客小徐轻抿手工咖啡,香气在齿间流转。音乐酒馆里吉他声伴着年轻人的轻唱,古朴的民宿与半山小筑住满了度假、写生的游客。看着村里热闹景象,村民老符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。
仅仅在几年前,戈平村还是另一番模样:年轻人外出打工,土地闲置,手艺渐失,不少家庭守着空荡荡的村子,增收之路越走越窄。变化从何而来?答案就藏在“火腿”里——在党建引领下,这支“小火腿”撬动了资源,串联起产业,照亮了戈平村多元融合的振兴之路,也点亮了千家万户的“大民生”。
乡村要振兴,党建是核心。戈平村的蜕变,源于村党总支对“资源优势”的精准挖掘与“破局思路”的主动探索。
面对村子空心化危机,戈平村党总支没有选择大拆大建,而是玩起了“资源魔术”:“党员先锋队”变身“梦想推销员”,分区包干,入户走访,与村民们面对面讲政策、谈发展,激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,主动腾出16间闲置房屋,流转土地180亩、林地20亩,充分盘活闲置资源。
那闲置资源如何化身“香饽饽”呢?答案就是火腿庄园,乡党委联合村党总支搭建村级合作社平台,引入文旅企业,由“党、群、企”共谋共建,投资3091万元,规划占地200亩,分区打造传统火腿庄园、乡村工坊体验园、周末度假体验园、农业体验园4个主题园区,形成多业态联动格局。
如今,戈平村的闲置房屋成了“潜力股”,石木老宅变身“网红打卡点”,荒地披上“金色外衣”,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“戈平火腿的香,藏在‘三选三腌三晾’的老规矩里。”朱大爷一边带游客体验“揉火腿”一边感慨,“少一步就出不了这个味儿。”他手上的老茧见证了手艺传承,脸上的笑容则藏着“手艺变现”的喜悦。如今,火腿腌制体验已成为戈平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。
在产业端,戈平火腿庄园玩起了“跨界混搭”:在传统农业端,创新推出“家庭蔬菜认种”“生猪认养”等特色体验,用泥土的芬芳唤醒游客记忆深处的乡愁。
在文化体验端,融合红色记忆与百年戈平小学教育文脉,打造优质研学基地,年接待研学团队15批次800余人。同时,依托彝族民俗,打造竹艺坊、糖艺坊等非遗体验空间,让传统文化“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带得走”。
在康养旅居端,以生态观光区展现千年黄连木古树群与180亩田园风光,完善民宿集群、河滨烧烤、咖啡屋、小酒馆、围炉煮茶等多种业态,配套康养休闲空间和亲子游乐项目,成为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的好去处。
这种从“一支火腿”到“多元价值”的升级,让曾经的“沉睡资源”变成了带动发展的“造血泵”。截至目前,戈平火腿庄园已接待游客13万人次,企业营业额达170万元。今天的戈平村,产业发展既有“老手艺”的“醇厚”,更有“新风味”的活力。
“以前在外打工,难得回一次家,现在在这儿当民宿管家,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,关键是还能照顾老人孩子。”村民小李的话,道出了戈平村许多青壮年的心声。
庄园的发展,不仅让村庄变美了、变热闹了,更让村民的“钱袋子”鼓了起来、“心里头”暖了起来。为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,村党总支联合运营公司创新推出“43111”收益分配机制:每年从企业纯收益中抽取20%用于群众普惠分红,其中40%用于群众土地租金,30%投入村集体经济,10%帮扶低收入群体,10%开发公益性岗位,10%用于基础设施提升;带动35户通过“订单农业”保底增收、吸纳23人通过“务工就业”直接增收、惠及249户通过“入股分红”共享增值,人均年收入从2022年1.2万元提升至2024年2.1万元。
从火腿的“泥土香”,到产业的“融合香”,再到民生的“幸福香”,戈平村用一场关于“香”的变革,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。
未来,戈平村将在“党建红”的引领下,继续书写“老村新景”的动人故事,让“火腿香”成为乡村振兴最美的注脚。(陶昱、王菲、卢婷、丁秋力 文/图)